为什么外国人很少吃荔枝?还有哪些「国外很少见、但国内常吃」的食物?
发布日期:2025-07-28 20:44 点击次数:157
为什么外国人很少吃荔枝?还有哪些「国外很少见、但国内常吃」的食物?
荔枝,在国内是当之无愧的夏日限定宠儿。但你是否好奇:为何它在国外超市似乎踪迹难觅?这仅仅是饮食习惯的差异吗?还有哪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美味,在异国他乡却成了稀罕物?让我们来看看知乎答主们是怎么解答的吧~
答主:秋食爱吃饭
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外国人很少吃荔枝~
目前有荔枝种植产业和本土培育品种的外国地区,其实不算少啊,有 20 多个呢:
亚洲 13 个,非洲 4 个,美洲 7 个,大洋洲 2 个(数据来源《中国农产品贸易年鉴》)
特别是东南亚和南亚那几位「邻居」(印度、缅甸、泰国等),荔枝产量是除了中国以外的前几名,如果去这里旅游,是不会缺荔枝吃的。
所以我觉得,题主可能说的是一些发达国家,欧美之类的吧,荔枝不太普及,嗯。
那最主要的还是自然原因:种植受地域限制,保鲜受品种限制。
荔枝是典型的亚热带水果,以我国的荔枝产区为起点,沿着地球画两个圈,大部分国家就因「气候和地理环境」被排除在外了;加之未必有适合的农业条件,所以发达国家所剩无几。
欧洲几乎没有地区适合大规模种植(引进仅限观赏),美国只有南部的佛罗里达和夏威夷有产区,加拿大更是注定和荔枝种植无缘。
澳洲倒是有种植规模的,且品种还不少,1854 年就从广东引进过去了。
既然不是本地水果,想吃咱就得进口,就得漂洋过海地运输过来,对吧。
那么问题又来了,荔枝是离枝后极易褐变腐烂的水果,保鲜期相对其他水果来说太短了。
我广州的朋友给我寄点儿桂味尝尝,从园区摘下来马上顺丰到我家,基本就用了快 2 天,然后她建议我 3 天内吃完……嗯,国内尚且如此呢。
哪怕现在有了冷链运输技术,还有新出现的低温冻眠锁鲜和真空包装,据说荔枝的保鲜期可延长到 20 多天,但相对的,整体价格会提升,风味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。
虽然欧美国家和我们有不同的饮食偏好,但消费上有一点是相似的:花这么多钱吃一个不在自己味道认知范围内的东西,偶尔尝鲜还行,常吃就不划算了。
所以,荔枝在这些国家很少见,也算是个正常的事情。
再说几个其他在外国「不受待见」的食物吧。
其实,很多国内非常普通的蔬菜,都有和「荔枝」类似的遭遇:
在国内无人不知,在餐桌上风光了上千年;结果一到了国外,你谁啊?Who care?
比如说: 莲藕
在我国的饮食文化里,莲藕的食用历史可太悠久了: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出土裹莲子,马王堆汉墓里还有盛放藕片的食盒呢。
老祖宗们是既「爱莲出淤泥而不染」,又得用它炖汤油炸凉菜好好入嘴。
但是到了国外,它就变成纯纯的观赏性植物了,主要看「荷花」啊,下面也看不着。
为啥不吃它呢?一是不会吃,二也是吃不起。
看过《舌尖》系列的朋友,可能会有所了解:莲藕种植需要特定的潜水泥塘,讲究水深和温度的控制;而采摘更是得注意手法和力度,不能用机器代替。
在人工成本巨高的欧美地区,这个事从种植上就不太容易实现了,况且他们也是真不会吃。
之前李子柒有一期制作藕粉的视频在海外爆火,很多外国人甚至不知道莲花下面还有个「藕」……嗯。
可能在一些国外华人超市,莲藕的出现频率,比荔枝能高一些,当然价格也挺高的。
我有在墨西哥城看过一次真空包装的,300 克一包要 180 比索(约 90 块),感觉除了国人可能是卖不出去了。
再比如说:茭白
在江南地区有着「水八仙」的美誉,食用历史可追溯到 3000 年前的夏商周时期,甚至最早其前身「菰」作为粮食作物,仅供天子和贵族食用。
这玩意既可以做的油香四溢脆嫩可口,又能变化成「肉类」嚼感滋味十足;我曾经做过一次葱油茭白焖饭,香到连吃 2 碗都停不下来。
但是到了国外,它就变成「传说中的食物」了,甚至美国还把它列为「长期禁止进口」的食材。
这是为了什么呢?主要和茭白的「伴生 CP」-菰黑粉菌有关。
我们吃的「茭白」,其实是「菰」被黑粉菌感染后茎部形成的病变组织,其内部含有大量这种黑粉菌的菌丝和孢子,且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。
美国本土的野生菰种群数量庞大,对于当地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,且都是未被感染过的;一旦性状被真菌改变,如无人工干预,对当地的菰米产业和生态都有毁灭性的打击。
而咱们中国的菰种植历史悠久,早就通过人工选择和培育,筛选出了适合形成茭白的菰品种,反而使利用这种感染「创造」出了新的蔬菜产业。
简单来说,欧美国家吃不上「茭白」,就是技术搞不定,加上环境不合适…哎。
历史书上那句「中国地大物博,物产丰富」的含金量,还在上升啊。
还有一个,。
也叫「蕹菜」,是番薯同科同属的「亲兄弟」,在中国也有 1400 年的栽培和食用历史了,更是《本草纲目》里「药食同源」的代表之一。
每到夏天,它就是我最爱吃的绿叶菜之一。叶子带着嫩杆可以凉拌炝炒,粗点儿的杆切小丁,用肉末和辣椒一炒,特别下饭。
广东地区的「辣丝腐乳通菜」是考验厨师技艺的经典菜肴,四川及重庆地区的小面配菜,不是油菜,而是叶壮杆粗的空心菜。
但是到了国外,它就变成了「物种入侵」的「通缉犯」,对,说的又是美国。
这归因于空心菜极强的生存能力,随手一扔,只要有点水不太冷,它一天能长 4-5 cm,可能过阵子就能长出一大片新菜地。
如果没有及时加以管理,可能会抢占其他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间,在野生状态下能够快速覆盖水面,从而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威胁。
所以,它就曾被美国农业部认定为「有害杂草」了,禁止私人种植,当时好像只有德州部分地区开放了商业种植的许可。
当然,种不让种,但是吃还是能吃到的。
国内主要出口到美国的空心菜,是广西的「博白蕹菜」(品种略有不同),也是加工后冷鲜运输,看网友反馈也是很贵啊。
我严重怀疑,他们吃不惯这种青菜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不会「炒菜」啊!
如果没有大火快炒的锅气加持, 没有重口一点儿的调味作配,只靠焯水的话,那空心菜就是软趴趴的口感且没啥味。
不过,东南亚地区还是会做的,用虾酱鱼露来调味炒制,很多路边摊或者小餐馆都有售卖,还是可以去尝一尝。
好,以上就是我对问题的回答内容了。
咱们也不用替外国人可惜,这么好吃的东西他们吃不着,哈哈,人家也有自己的「国内欢喜,国外摇头」的存在。
美食啊,到哪儿都是觉得,自家的东西最好吃。
上一篇:民间故事: 喂鸟换来个神仙闺女
上一篇:民间故事: 喂鸟换来个神仙闺女